作者: 阅读量:1088 发表时间:2025-07-15 08:34:28
人的情绪仿佛承载在一个气球里,共情用得恰当,气球就能轻轻往上飘;可要是共情太过了,气球就会被撑爆。
“每次安慰完失恋的朋友,我都像经历了一场大病,独自一人时感觉整个人被掏空了。”在咨询室里,28岁的小雅道出内心困惑,“我能精准感知他人痛苦,却无人理解我的孤独。”
小雅不是独一个。“共情能力越强的人,往往越容易孤独”,安庆市明康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张来风指说,“因为他们长期背负他人的情绪,最后自己成了孤独的‘接盘侠’。”
1.过度共情是个坑
心理学上,把共情能力特别强的人叫做“共感人”。他们对情绪的感受力超乎常人,周围人的情绪容易让他们感同身受。
这类人特点挺明显:跟人打交道时,总能让人觉得舒服,说话办事有分寸,知道啥该说、啥不该说;处对象时特别体贴,对方一点点情绪变化都能察觉到;聚会时要是有人不小心戳到别人痛处,他们准是第一个岔开话题或者帮忙打圆场的。
但这份“天赋”背后藏着代价。明康心理咨询中心在研究中发现,过度共情的孩子,心里的劲儿很容易被耗尽,尤其是留守儿童和处境不太好的孩子,这种情况更明显。
“共情不存在于一个自私的人身上。”张来风主任分析道,“善良是共情的底色,但过度共情往往是因为心理太敏感,这会让人把事情想偏,背负不必要的痛苦。”
有个企业家,小时候家里穷,成功后就倾囊相助贫困儿童。可后来事业遇到低谷,没法继续资助了,不光被人说闲话,自己还因为太自责,抑郁得厉害——他把孩子们的难处全当成自己的责任,这种伤着自己的共情,最后成了压垮心理的重担。
2.孤独背后的道道
为什么理解他人越深,自己反而越孤独?心理学研究发现了好几层原因:
情感导体效应:共情力强的人就像个“情绪导体”,能很快钻进别人的情绪里,但分不清哪些是自己的情绪、哪些是别人的。他们就像海绵,一个劲儿吸周围的情绪,不管是高兴还是难过,最后自己全被这些情绪泡透了。
自我情感剥夺:总盯着别人的需求,自己的情感需求就被压下去了。这类人常掉进“利他主义陷阱”——总把别人放第一位,细心照顾别人的感受,却把自己忘了,最后心里的“情感账户”早就空了。
生理代价:美国生物学家Brothers研究发现,过度共情会让大脑里管情绪的杏仁核一直处于活跃状态,而前额叶皮层还得一个劲儿压制它。这种长期的“情绪过载”,会搞垮免疫系统,对慢性病的抵抗力也会变弱。
3.从专业视角看共情这回事
心理学中的“共情循环模型”将共情分为五个阶段:准备、共鸣、表达、接受和反馈。其中共鸣阶段最关键,直接决定着共情好不好。
过度共情的人往往卡在共鸣阶段出不来。他们陷在别人的情绪里,没法保持一种“好像”的距离感。就像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的,得能走进别人的感受里,但又始终清楚“这好像是我的感受,其实是别人的”,可过度共情的人就做不到这点。
当共情力强的人碰到情绪低落的人,大脑里的镜像神经元会激活类似的情绪反应,就像自己真的在经历对方的痛苦一样。长期这样,他们可能会变得情感麻木或者刻意疏远,以此保护自己,结果还被人误会成“冷血”。
4.打破孤独的四个法子
给过度共情的人支几招,帮着找回平衡:
(1)划清情感界限
当心里情绪翻腾时,先问问自己:“这情绪是我的还是别人的?”心理治疗师建议用“情绪隔离法”:深呼吸,心里默念“这不是我的情绪,该回谁那回谁那去”。实在不行,就离那个让你有情绪的人远点儿,给自己留点缓冲的空间。
(2)练会觉察自己
坚持写“情绪日记”,记下每天从外面“吸”来的情绪和自己真正的感受。慢慢做些认知调整,就能更清楚哪些是别人的情绪、哪些是自己的。
(3)多跟自己“连接”
多去大自然里待着,少去没必要的社交场合,比如那种总有人倒情绪垃圾的聚会。像瑜伽、太极这类能让人静下来的活动,能增强心理的稳定性。
(4)找专业帮忙
要是心里的劲儿被耗得太厉害,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很重要。通过调整人际互动的方式,改变那种不太好的共情模式。有些咨询中会用角色扮演的方法,帮来访者练习怎么在共情的同时,守住自己的边界。
气球气太足会爆,气太少飞不高。共情和孤独的平衡点就在:能走进别人的“雨季”,但别让自己的“心田”被淹了。
心能载舟,亦能覆舟。真正会共情的人,既懂在风浪里跟人一起扛,也明白风平浪静后该各回各的岸。
上一页:“能打字绝不打电话”:我们为何害怕声音社交?
下一页:关灯静音就心慌?那些离不开的背景音和灯光,其实是你的心在喊”陪陪我”
网址:http://www.aqmkxl.com
邮箱:aqxlzx@163.com
热线:0556-5511380
地址:安庆市湖心南路77-2号
关注官方微信
0556-5511380
在线客服
周一至周五 08:00-18:00
联系电话
微信扫一扫